“開機!”隨著一聲令下,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(yè)有限責任公司棗泉煤礦地面集控中心工作人員按下110201智能化綜放工作面啟動按鈕,數百余米井下的膠帶運輸機、刮板輸送機、采煤機依次轉動,滾滾“烏金”飛快地奔向地面……近日,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(yè)有限責任公司棗泉煤礦110201智能化綜放工作面經過安裝調試,一次性試運轉成功,實現了綜放工藝全過程智能開采,這是我區(qū)首例采用綜放工藝的智能開采工作面。
11月4日,記者來到棗泉煤礦,跟隨綜采三隊深入礦井,近距離感受智能化綜放工作面的智能與高效。
“這里隨處可見智能化設施,正前方那是攝像頭,一個個閃著藍光的小燈是信號指示燈,鐵架子上的那個東西是紅外線接收器……”綜采三隊隊長胡學軍一路走一路向記者介紹。經過近幾年的不斷完善,目前棗泉煤礦具備井下環(huán)境參數智能感知、車輛智能調度等功能,構建了監(jiān)測監(jiān)控、人員定位、智能工作面運行等系統(tǒng)融合的生產監(jiān)控系統(tǒng)。
車輛在井下行駛了大約十五分鐘,記者抵達110201智能化綜放工作面。映入眼簾的是數百根直徑半米的液壓支架,一字排開構成了一個地下鋼鐵世界。液壓柱撐起的地方就是挖煤機,工作平臺長達幾百米,截割滾筒只要揮舞一下,碩大的煤炭就像豆腐般被輕而易舉破碎成塊,再通過傳輸帶,源源不斷地送往井口。
“以往挖煤過程中,支架移動全靠人工完成,收護幫、降架、拉架、升架、打護幫等一系列操作動作需要在短時間里一氣呵成,對井下作業(yè)人員的手速、體力、精準度等要求極高。如今,采煤機在前方切割,液壓支架自動跟進,運輸機也會自動推到位,支架護幫板會自動收回或打出,所有流程全部自動化,原有工作面的操作人員變成了巡檢人員。” 胡學軍告訴記者。
目前,棗泉煤礦110201智能化綜放工作面在設備遠程啟停、多輪次智能化放煤工藝、支架姿態(tài)調整、全運輸系統(tǒng)的智能調速、地面遙控開采等方面均實現了技術突破,智能截割系統(tǒng)、智能跟機系統(tǒng)自動化率達到95%以上。從開采到運輸,生產2000噸煤炭耗時不到1個小時,而用工量卻從之前的生產班23人縮減至16人。
“在那里,四通八達的巷道密如蛛網,連接成了另一個世界。大巷里礦車飛奔,燈火通明;掌子面炮聲轟響,硝煙彌漫;成千上萬的人二十四小時三班倒,輪番在地下作業(yè)……”在路遙《平凡的世界》中,對礦井世界有過一番深入描述。而如今,在人工智能、物聯網、云計算等數字化技術加持下,傳統(tǒng)煤礦也正在改頭換面,顛覆人們的認知。在這里,巷道亮如白晝、潔凈程度堪比地面,各類管線吊掛整齊,路面平整,實現人機分離……“坐在辦公室里采煤”的夢想正逐步變?yōu)楝F實。
如今,坐在寬敞明亮的地面集控中心,動動手指就可以控制割煤機精準割煤。
以前液壓支架需要人工操作,采煤機往前走,支架工就得跟著跑。(資料照片)
棗泉煤礦110201智能化綜放工作面以“自動控制為主,人工干預為輔”為方向,實現了采煤機智能控制、“三機”一鍵啟停、液壓支架電液控制、自動超前維護、采煤機記憶截割、根據回采工藝自動放煤及可視化遠程監(jiān)控等功能。
相比于曾經需要靠人扛搬移的單體支柱,如今的單元式超前支架可實現快接快拆,快速搬移,支護強度可達4000KN。
通過井下工作面集中控制臺,可實時監(jiān)看煤機、液壓支架等各設備運行姿態(tài)及參數。
從空中俯瞰棗泉煤礦,看不到漫天灰塵,聽不到機器咆哮與卡車轟鳴,綠地花草、景觀湖、運動場在視線中依次鋪開。
截割滾筒只要揮舞一下,碩大的煤炭就像豆腐般被輕而易舉破碎成塊,再通過傳輸帶,源源不斷地送往井口。
直徑半米的液壓柱一字排開,構成了一個地下鋼鐵世界。
液壓支架有壓力傳感器、行程傳感器、紅外傳感器、傾角傳感器,可自動判斷空間大小、自動遷移。
來源:寧夏日報